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此次南极考察有三项重点任务: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本次考察历时近7个月,预计于2025年5月返回国内。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本次考察任务将继续由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龙威说,此次南极考察将完成秦岭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收尾和内部装修,科研栋、室外管线、通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调试工作,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王金辉表示,此次南极考察一大特点是绿色科考,充分展示我国绿色考察、绿色建造、绿色技术和绿色设备。
此外,此次秦岭站的越冬考察将突破历史纪录——极夜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工作量最大、涉及系统最多、智能化程度最高。
此次南极考察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王金辉介绍,长城站科考侧重生态,对其所在的乔治王岛周边陆域、湖泊、海域进行较全面调查;中山站侧重于冰川和空天环境,对其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周边的海冰、空间物理、生物生态进行调查,重点开展冰雪相关参数和天文观测;泰山站主要开展空间物理观测;昆仑站主要开展冰盖雪冰环境、空间物理、天文等项目的考察,研究冰盖的形成、演化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秦岭站侧重于其考察所在的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的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和鸟类特征。
其中,中山站将首次开展相关国产自研仪器的数字孪生极地试验,获取极区精细化高影响天气资料,实现我国自主研发气象探测仪器的观测示范。该站还将首次进行雪冰颗粒物含量变化及其温室气体源汇影响的科学研究。昆仑站则将首次用红外水汽吸收窗口开展天文观测。
在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龙威介绍,此次考察将围绕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南极考察物物交换合作协议”等项目,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等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继续开展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
(图片由科技日报记者操秀英拍摄)
Copyright © 2017 - 2024 艾斯博 All Rights Reserved.